香港:
  • 纽约:
  • 伦敦:
  • 东京:
  • 悉尼:
  • 香港:
  • 新加坡:
首页> 资讯> 每日分析 >正文

疫情下全球化或将重塑!

Taco 2020-12-10 13:59:43 关注
就全球化而言,疫情不会扭转全球化,但会重塑全球化。在此,我们以鸟瞰的视角来看待新冠期间的全球贸易,将其与之前的趋势联系起来,并猜测全球价值链管理者和各国政府的贸易决策者可能会做出何种反应。

疫情正在加速历史进程,因为它的一些近期趋势正在加速。

就全球化而言,疫情不会扭转全球化,但会重塑全球化。在此,我们以鸟瞰的视角来看待新冠期间的全球贸易,将其与之前的趋势联系起来,并猜测全球价值链管理者和各国政府的贸易决策者可能会做出何种反应。

 

新冠期间的全球贸易鸟瞰

在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的头几个月里,世界贸易急剧下降。毕竟,强制或建议的封锁和旅行限制扰乱了经济活动,但在今年下半年有所减少。

WTO最新的贸易预测指出,2020年世界商品贸易量将下降9.2%,2021年将增长7.2%。商品贸易仍然保持在它之前的轨道以下。

商业服务贸易的降幅甚至超过了商品贸易,第二季度下降了30%,截至9月份的全年降幅为18%。这与以往的全球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商品贸易首当其冲。实际上,这次危机不同。商业服务贸易的异常大幅下降可能与社交距离措施和旅行限制有关,这些措施限制了与用户近距离接触的服务的提供。服务支出的减少,特别是旅游相关行业的支出减少,可能也让消费者有了未花出去的收入,这些收入可能会被转用于购买商品。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2020年上半年商品贸易相对较小的降幅。

各个地区的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贸易衰退的影响。除了中国率先出局之外,亚洲的贸易降幅小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反周期财政和货币政策帮助它们在危机期间维持了相对较高的商品消费水平,而亚洲国家是在大流行期间需求仍然强劲的商品(包括电子产品和医疗用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去年4月,我们迎来了新冠肺炎给发展中经济体带来的“风暴”。除了COVID-19的冲击,他们还面临着来自国外的其他冲击(金融、汇款、旅游和商品)。由于发达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央行采取的政策,3月份的金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旅游业在走下坡路,而银行业务却没那么糟。

在初级商品方面,我们的情况好坏参半,除金属外,价格在2020年第二季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燃料价格跌幅最大,年同比约为50%,此后已部分回升。同期食品价格下跌了3%,而农产品原材料价格下跌了13%。相比之下,金属价格在同一季度上涨了6%。

由于经济在今年下半年部分重新开放,从而提高了流动性和石油消费水平,燃料价格开始上升,部分地从大流行病开始时的下跌中恢复过来。2020年5月至8月,食品(5%)、农业原材料(5%)、金属(19%)和燃料(40%)的价格出现了强劲上涨。

随着社会疏远措施的放松,许多国家的贸易和GDP在2020年第三季度出现了部分反弹。不过,贸易增长预计将在第四季度及以后放缓,因为新一波污染导致部分恢复或维持限制措施或行为选择。疫苗和COVID-19之间的竞争仍在进行。

 

过去全球贸易的趋势

与COVID-19之前的趋势相比,贸易冲击是什么样子的?事实上,自本世纪头十年以来,世界贸易量一直滞后于GDP增长,这一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所加剧(看看2010年代中期之前的长期趋势)。

一些过渡的——因此可能是可逆的——背后的因素可以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GFC)后,发达经济体固定投资的疲弱复苏抑制了贸易额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固定投资品的跨境交易高于平均水平。不过,一些结构性趋势也在发挥作用。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崛起,全球化2.0的黄金时代在2008年达到顶峰。2010年代,全球贸易在GDP中所占比重停滞不前,外国直接投资下降。

黄金时代反映了两大事件的结合:

一方面,贸易开放措施将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纳入全球市场——包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还有东欧和墨西哥。

另一方面,在运输(例如集装箱)和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技术突破使生产过程得以分散和地理分散。寻找成本最小化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价值链和跨境贸易中间产品来实现。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头十年中期,贸易弹性对GDP的影响一直在稳步上升,但后来逐渐下降。世界出口占gdp的比例似乎已接近某个高原(或“贸易峰值”)。自2008年以来,世界贸易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约为0.8:1,导致出口在全球GDP中的比重略有下降。即使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过渡性因素被部分逆转,但在近期格局之前,贸易弹性的长期轨迹已经显示出放缓,这意味着不会自动回到全盛时期。

可以指出一些结构趋势。首先,随着制造业开始变得更加自动化,在一些以前分散的全球价值链中,将生产地点设在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的优势开始缩小。这既不是一个统一的部门,也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但最近的总体技术趋势都指向这个方向。新冠肺炎加快了数字化进程,并有进一步推进的趋势。

无论如何,工业生产的纵向和空间碎片化的第一波主要浪潮已经完成,而服务业还没有以同样的强度增加到板块。

此外,在贸易和结构转型的大浪潮之后,中国开始重新平衡:在全球价值链中上升,同时逐步提高国内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并在服务业中占GDP的比重。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他们更多地在国内消费自己生产的东西。2015年,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停止上升,而在全球进口中所占的份额继续增长。

发达国家也正在成为服务业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崛起和增长与结构转型(特别是中国)同时发生,并对外贸格局产生相应影响的同时,发达经济体仍在稳步向服务业经济体发展,这一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一直保持。

鉴于服务业的贸易倾向仍然较低,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以及整个服务业所占份额的不断上升,可能意味着存在一种反贸易倾向——旅游业等少数行业除外。

此外,上升贸易限制税及补贴政策措施在一些关键领域,一些国家也可能成为更重要的。在2010年代,没有实现,主要和更深的多边贸易协议英国投票离开欧盟,和美国现有贸易协定谈判和关系。

全球化潜移默化中改变了

COVID-19危机又带来了一系列临时或非临时的贸易限制。许多国家在大流行初期作出反应,收紧了对某些医疗和食品出口的贸易限制。截至2020年4月中旬,已有80多个国家对用于遏制COVID-19传播的医疗器械和个人防护设备实施出口禁令。

的确,贸易促进措施取得的一些进展,这些措施缓解了对国际贸易的限制,因为各国政府认为依靠外国供求作为补充,而不是依靠自力更生的好处。此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成员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国家和新西兰——最近也达成了贸易协定。RCEP降低了商品贸易关税,扩大了部分服务的市场准入,并在欧盟内部统一了原产地规则。然而,过去两年在世界各地引入的一些扭曲性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那么,一些基本产品的供应中断和短缺会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管理者和政府的观点呢?人们看到,人们重新开始讨论不可预见(或被低估)的国际生产碎片化潜在成本和风险。一方面,有人主张应减少贸易依赖,包括将生产汇回国内,作为降低风险的一种潜在方式。另一方面,如果这种贸易缩减超出了我们所说的在大流行之前全球贸易演变的结构性因素,那么它还会造成巨大的效率成本。

供应链的权衡:全球价值链的视角

海啸事件早在2010年代,严重的供应中断从汽车零部件和消费类电子产品防护设备在大流行期间强调了风险的存在集中太多的生产和采购少量的遥远的低成本地区和依赖零库存管理。关税上升、市场准入限制以及其他地缘政治摩擦的表现,也可能导致一些企业重新审视其供应链。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认为,采取更多地区、“多地方”的采购和制造足迹,以及在库存中保持较高的“安全库存”,是值得的——尽管这些选择会导致成本有所上升。

变化的类型将因工业部门的不同而不同,因为企业将不得不考虑在弹性和效率/成本之间的权衡。我们之前提到的一些细分市场的趋势是将生产地点放在离客户更近的地方,特别是当采用先进的工业4.0制造系统能够抵消更高的劳动力成本时。例如,医疗设备、生物制药产品、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产品可能也会受到地缘政治和政府的压力。最终,由于这些考虑因素,COVID-19的后果将更加引人注目。

政府政策和地缘政治摩擦

各国政府还可能更加重视国内生产,以减少未来供应冲击的风险,特别是医疗用品和设备。例如,德国已经表示有兴趣将更多的供应链本地化,韩国正在研究鼓励制造业回流的措施。这不一定会导致完全忽视全球化带来的更广泛利益,但会有选择地加强寻求更高程度的自力更生。这一流行病促使一些国家政府进一步控制医疗和农产品贸易。

美国总统特朗普所奉行的那种单边贸易政策,不太可能在当选总统拜登上台时重现。但在有关规则和标准的谈判中,作为交换条件,诸边可能会努力扩大贸易限制议程。

在技术方面,美国和中国行业的脱钩,这可能使两国市场的设备和IT系统不再可互操作,甚至可能产生影响。而中国则通过谈论“双流通”和确保大宗商品进口来源更加多样化,发出了寻求更多自力更生的信号。此外,新冠肺炎危机并没有产生这样的摩擦,但它们的影响有所增加。

气候变化议程

贸易的未来也在以其他方式重新定义。这一流行病对气候变化议程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绿色复苏是一个热门词。例如,作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欧洲绿色协议战略的一部分,欧盟委员会正在考虑推进一项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的提议。这项税收可能会重新定义一系列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尤其是如果美国也加入进来的话。

最后说几句

通过加强已经在发挥作用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力量,疫情对国际贸易的破坏性影响将留下持久的印记。疫情正在加速历史进程,即一些最近的趋势正在加速。

这次疫情不会使全球化倒退,但会重塑全球化。

 

 

【免责声明】123财经导航所发布的信息内容仅供交易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网站上部分信息内容及图片来自于网络/注册作者/投稿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与我们联系关闭,邮箱:938123@qq.com。
第三方账号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
  • *站点:
  • *网址:
  • 类型:
  • 联系方式:
  • 简介:

  • RRH123欢迎您的加入!如有问题请添加咨询管理员【微信号:938123】
  • *类型:
  • *问题:
  • 图片说明:
  • 联系方式:

  • RRH123感谢您的反馈!如有问题请添加咨询管理员【微信号:93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