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部暢銷世界已40多年的經典之作,本書的*特色就是與時俱進,第11版從頭至尾新增了很多有價值的新材料,以探讨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和一些投資機會,包括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的投資機會,并以全新一章讨論了“聰明的β”這一投資策略存在的陷阱和前景。
馬爾基爾既是傑出的專業投資者,又是造詣精深的經濟學家。在本書中,他将投資理論與實踐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由堅實基礎理論和空中樓閣理論引出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同時講述了金融史上著名的投資泡沫和投機狂潮,文字優雅、流暢,寫作既學術又通俗,既深入淺出又令人信服,一步步引導讀者滿懷信心地跨越市場。
書中沒有任何誇誇其談的投資技巧,隻有一個曆經時間檢驗、以全面研究爲基礎的投資策略。本書的一大經典内容是爲各個年齡段的投資者量身定制的生命周期投資策略,幫助投資者自信地籌劃未來。
你将學到如何分析潛在的投資收益,不僅包括股票和*,還涉及所有投資機會,包括貨币市場、房地産、保險、黃金和收藏品等。普通投資者,無論人生閱曆和風險承受力如何,都将在書中找到有關的詳細指導,以實現資産的保值和增值。無論你是年輕人,還是即将退休,或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人群,《漫步華爾街》的全新版本都應該列爲你閱讀書單上的*本書。
在流行觀點幾乎每天都在變化的今天,馬爾基爾這部信息量巨大的經典著作仍是你能買到的*投資指南。
伯頓G.馬爾基爾,既是傑出的專業投資者,又是造詣精深的學者。他于哈佛大學讀完本科和商學院之後,在著名券商史密斯巴尼的投資銀行部工作,開始了自己的華爾街之旅。後來,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曾任普林斯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系主任,其間擔任過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繼而在耶魯大學商學院做了8年的院長。現在,他的學術身份是普林斯頓大學漢華銀行經濟學講座教授。
馬爾基爾沒有囿于學術的象牙塔,而是多年來親臨波谲雲詭的華爾街,并一直在多家大型知名公司擔任董事,其中包括先鋒集團和保德信金融集團。他還持有自己看好的投資品種長達30年,并獲得了超出市場的利潤。
代表作:《漫步華爾街》、《從華爾街到長城》。
50年來,有關投資的真正佳作不過五六本,《漫步華爾街》當之無愧可跻身于這些經典之中。
——《福布斯》
我的同事退休和我的兒子成年時,我必會送一本馬爾基爾的《漫步華爾街》給他們。在我看來,介于他們這兩個年齡段之間的所有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保羅·薩缪爾森
《漫步華爾街》是論述證券市場的經典名著,自1973年初版以來,已幫助成千上萬的投資者踏上了投資理财的康莊大道。即便你讀過初版或之後的其他版本,11版提供的内容也會讓你獲益匪淺。該書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投資的理論和實務。——《芝加哥論壇報》
幾乎每一份投資書目,均列有馬爾基爾的大作《漫步華爾街》。——《書單》
如果你在新年時下的決心中有一條是改善個人的經濟狀況,在此給你提供一個建議:不要去看洪水般湧入書店的無數新書,重新閱讀一部經典著作吧,這就是——《漫步華爾街》。——《紐約時報》
《漫步華爾街》介紹的投資知識切實有用,其中有大量基于常識做出的投資建議。——《華爾街日報》
《漫步華爾街》是一部行文饒有趣味、說理令人信服的鴻篇巨制。——《貨币》
自從《漫步華爾街》第1版問世,到現在已經過去了40餘年。初版的主要觀點很簡單:倘若投資者買入并持有指數基金,而不是勉爲其難地買賣個股或主動管理型基金,那麽他們的财務境遇就會好得多。那時我就大膽提出,買入并持有股市某個大型平均指數的所有成分股,投資業績很可能會超過專業人士管理的基金,因爲那些基金向投資者收取高昂的費用,在交易操作中支付大量的交易成本,從而使投資者的回報大打折扣。
40多年後的今天,我更加堅信先前的觀點,之所以如此,不僅僅因爲有一個六位數的投資回報支持我的看法。不過在此,先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我爲何更加堅信初版的觀點。假設在1969年年初,某位投資者将1萬美元投在一隻标準普爾500股票指數基金上,并且此後将所有的股利再投資于這隻指數基金,那麽到2014年6月,這一投資組合的價值就會達到736 196美元。與此同時,另一位投資者用1萬美元購買投資業績中等的主動管理型基金份額,那麽這筆投資隻會增值到501 470美元。兩位投資者的回報差别極大。截至2014年6月1日,購買指數基金的投資者要多賺234 726美元,這筆差額比購買主動管理型基金份額的投資者的資産總值高出近50%。
那麽,爲何還要出版本書的第11版呢?如果說基本觀點未變,又有什麽變了呢?回答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在大衆可以使用的金融工具方面一直不斷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一本旨在爲個人投資者提供全面指導的投資理财書,需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涵蓋人們可以利用的所有投資産品。再者,本書以每一位對投資感興趣的人都能理解的普通
文本形式,對學術界和市場專業人士提供的大量新資訊進行了評判性分析,可以使投資者獲益良多。關于股市的觀點和主張一直以來衆說紛纭,讓人無所适從,擁有一本澄清是非、揭示真相的書可謂不二選擇。
40多年來,我們已習慣于接受物質環境中迅速發生的技術變化。電子郵件、互聯網、智能手機、平闆電腦、電子書籍閱讀器、視頻會議、社交網站等創新不勝枚舉,醫學上也取得了從器官移植和激光手術到非外科治療腎結石、動脈栓塞的一系列新進展。這些技術變化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産生了重大影響。在過去40餘年間,金融領域的創新同樣也發展迅速。1973年,本書出版問世,那時我們還沒有貨币市場基金、自動取款機、指數共同基金、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免稅基金、新興市場基金、目标日期基金、浮動利率債券、波動性衍生工具、防通脹國債、權益型房地産投資信托、資産支持證券、“聰明的β”投資策略、羅斯個人退休金賬戶、529大學教育儲蓄計劃、零息債券、金融和商品期貨與期權,以及諸如“投資組合保險”和“高頻交易”之類的新型交易技術。這些例子隻是金融環境裏出現的衆多創新中的極小部分。本書新增了許多内容,解釋這些金融創新,并告訴你作爲一名投資者應該如何從中獲益。
本書還闡述了學術界在研究投資理論和投資實踐方面獲得的新進展,内容清晰且易于理解。本書第10章描述了行爲金融學這一令人興奮的新領域,強調投資者應從行爲金融學家的真知灼見中汲取哪些重要教訓。第11章回答了“聰明的β”投資策略是否真正聰明的問題。另外,本書還新添一節的篇幅,爲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投資者提供切合實際的投資策略。多年來,本書不斷再版,新的内容不斷添加進來,即便在大學時代或讀商學院時看過本書以前版本的讀者,也會發現版本值得一讀。
版嚴格地檢視了以前各版一直持有的有關股市“随機漫步”的基本觀點:股市對股票的定價非常有效,連被蒙住眼睛的猴子朝報紙股票行情版投擲飛镖,完全随機地選出投資組合,也能獲得和專家管理的投資組合一樣的業績。經過40年,這一觀點一直颠撲不破。2/3以上的專業投資組合經理,其表現都比不上無人管理的以大型指數爲标的的指數基金。然而,仍有學者和專業人士懷疑這一觀點的可靠性。1987年10月的股市崩盤、後來的互聯網泡沫以及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都使人們對有些人大爲推崇的市場有效性又提出了質疑。版解釋了新近出現的一些争議,并再次認真考察了可以“戰勝市場”的主張。我得出結論認爲,給有效市場假說出具死亡報告太言過其實了。不過,對于據說能夠提高個人投資者勝算的衆多選股技巧,我還是要重新檢視一番。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版依然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投資指南。長期以來,我一直爲個人和家庭提供理财策略咨詢,在此過程中,感到有一點日漸清晰:一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年齡以及掙得非投資性收入的能力。同時,還有一點也符合事實,即很多投資産品中所蘊含的風險,會随着投資産品持有期的延長而逐漸降低。由于存在這兩個原因,投資策略必然與投資者的年齡有關。因此,題爲“生命周期投資指南”的第14章,對處在各個年齡段的投資者來說,應該會大有幫助。僅此一章的價值,便抵得上與個人理财顧問進行一次收費高昂的會談所花費的代價。
我對以前數版中曾緻謝過的人仍要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另外,在此向爲第11版做出特别貢獻的衆多人士緻以誠摯的謝意。特别要感謝伯格爾研究所的Michael Nolan,感謝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Harrison Hong和Yacine Ait-Sahalia,感謝我的幾位研究助理David Hou、Derek Jun、Michael Lachanski和Paul Noh。對先鋒集團的John Devereaux、Francis Kinniry、Ravi Tolanih和Sarah Hammer表示感謝,他們在數據方面提供了重要幫助。
Karen Neukirchen對第11版做出了非同尋常的貢獻。不知道她如何辨讀了我潦草難認的筆迹,将草稿整理成了可讀文本。她還協助我做研究,書中多數圖表都是由她制作而成的。Sharon Hill爲終定稿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協助。我與W.W.諾頓出版公司一直保持着極好的合作關系,感謝Drake McFeely、Otto Sonntag和Jeff Shreve,他們爲第11版的出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協助。Patricia Taylor繼續參與本書的出版計劃,在編輯方面爲第11版做出了極有價值的貢獻。
我的妻子南希·韋斯·馬爾基爾(Nancy Weiss Malkiel)對近7版的成功完稿貢獻。除了給予我富愛意的鼓勵和支持外,她還仔細閱讀了書稿的衆多草稿,在文字的清晰和準确表達方面,提出了不可勝數的建議。她能找出從我和衆多校對員、編輯眼下溜走的錯誤。爲重要的是她給我的生活帶來了難以置信的快樂。她應得到本書的題獻。
伯頓G.馬爾基爾
2014年8月于普林斯頓大學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